
石台县是长三角优质水源地之一。 受访者供图
近期,娃哈哈的变动再次引发大家对饮用水市场的关注。饮用水,算得上是一个“暴利”行业。有人开玩笑称:“靠卖水起家的宗庆后和钟睒睒,都做过中国首富。”近年来,国内饮用水市场规模持续增长。2024年,中国包装饮用水市场规模达到2680亿元,今年有望突破3100亿元。除农夫山泉、怡宝等传统品牌的竞争外,胖东来、东方甄选、元气森林等跨界者也纷纷入局。
与此同时,越来越多城市也喊出“水经济”口号。这些城市多以丰富水资源闻名,却不甘只做优质水源地,尝试将饮用水及相关产业作为城市品牌和新的经济增长点。例如,2021年,因水得名的浙江丽水开始卖水,打造了区域公用品牌“丽水山泉”;以千岛湖出名的浙江淳安,早在2018年起就选择水饮料产业作为主导产业,去年全县水饮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61.3亿元。还有曾获评中国矿泉水之乡的江苏涟水,以及安徽黄山、六安等地,也相继提出做活“水文章”,优化水生态。
池州市石台县也是其中之一。这座以富硒闻名的安徽小城曾是国家级贫困县,近年来聚焦硒泉产业,目前已拥有生产企业12家,预计今年综合产值将超过2亿元。“中国不差水,差的是好水。”石台县一家水厂负责人一语道出当地发展水经济的最大优势。不过,也有业内人士指出,如今的饮用水市场,驱动增长的因素已经转变为价格、设计、水源地、渠道、场景等多维度的综合竞争,若只以水质为卖点,恐怕难以支撑起中高端的产品定位,也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。
石台县是长三角优质水源地之一。 受访者供图
从长远看,石台县想以硒泉形成突围,仍然道阻且长。而在“水经济”的抓手之下,除了饮用水,当地的步子或许可以迈得再大一些,想象力不妨更丰富一些。
顺势而为
石台县的水好是出了名的。
池州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钱圣元表示,石台县主要水体水质能稳定达到优级,城市水质指数在安徽省各县区中排名前列。历年来,石台县在市域内地表水生态补偿资金核算中均处于受益的地区。2023年《中国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报告》显示,石台县水质综合指标位列华东地区前三,同时含有硒、锶、锂等微量元素,是长三角地区稀缺的优质饮用水源地。
石台县仙寓镇大山村党总支书记王自建早在2003年就做起民宿生意,按人数收费,每人每天收费5元,包含一日三餐。民宿价格便宜,口碑也不错,住客离开时总喜欢捎点茶叶、大米等农产品,或者用瓶子装了水带回家。后来,还有人特意找到王自建,提出要买当地的山泉水。于是,王自建定期给客人寄水并收取一定费用。不过,他也会提醒客人,山泉水未经处理,建议存放时间不要超过一周。“没想到,水成了我们这里的特产。”王自建感慨。
秋浦河流经石台境内。 受访者供图
在饮用水产业,产业基础就是水源,优质水源地更是稀缺资源。
石台县的水吸引了安徽富硒源饮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国贤。胡国贤是浙江宁波人,此前做外贸生意。2017年,石台县一家茶叶企业到杭州、宁波一带做推介,胡国贤品尝后觉得不错,便来到石台县实地考察。“宁波是一个缺水的城市,以前的水质也比较一般。到了石台以后,发现这里不仅水资源丰富,而且富含硒等元素,水质很好。”第二年,胡国贤就在当地注册了一家公司,动起了卖水的念头。到了2021年,在获得当地地下水开采指标后,他的水厂正式投入运营。
“我曾经吹过牛,说只要有人告诉我家乡在哪里,我就能说出那里有什么好水,在什么位置,含什么矿物质。”说起水源地,安徽氢硒康泉水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立新头头是道。赵立新是安庆人,此前他几乎把国内知名的水源地都跑了一遍,但仍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水源地。在他看来,石台县不仅是国内三大富硒地之一,而且水中的硒含量正好在国标0.01—0.05mg/L之间,因此他毫不犹豫就作出了落户投资的决定。
坐拥好山好水,石台县喊出“水经济”的口号可以说是顺势而为。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落地投产,当地的硒泉产业也迎来跨越式增长。据统计,2022年石台县硒泉企业综合产值4848万元,2023年为8080万元,去年则突破亿元大关,综合产值完成1.48亿元,几乎每年实现翻番。今年1—7月,全县硒泉产业综合产值达1.04亿元,同比增长36.37%,预计全年将超过2亿元。
与此同时,石台县还积极引进相关配套产业,加强产业链建设,试图补齐短板。例如,2023年引进的安徽天下四方塑业注塑瓶坯项目,目前项目一期已经投入生产;四达包装彩印和世伟包装等纸箱配套建设项目也陆续投产,向当地硒泉企业供货。此外,石台县还引进百世云仓项目,开通全国多省市的代发、云配等业务,加快完善当地的物流体系建设。
石台县引进饮用水配套产业。 受访者供图
今年以来,石台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,旨在推动当地硒泉产业发展壮大。以硒泉产业为抓手,当地试图串联起各类要素,集中推进富硒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。例如,4月印发的《石台县聚力打造百亿级富硒特色产业集群攻坚行动方案(2025—2026年)》,不仅喊出“百亿”口号,还希望全面增强富硒产业的规模效应和核心竞争力,并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然而,水生意没那么简单。
“半路出家”
20多年前,一句“农夫山泉有点甜”奠定了千岛湖优质水源地的江湖地位。但当地探索水饮料产业的路径仍几经波折,开发利用程度低、产品结构单一一度是最大痛点。淳安县水饮料专班工作人员曾感慨:“很多企业做的还是‘大自然的搬运工’。”
这样的说法同样适用于石台。根据石台县组织的调研,石台县硒泉企业缺乏科技创新助推器,存在品种单一、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,尤其是12家硒泉企业普遍对科技研发不感兴趣,没有一家成立研发中心,基本没有研发费用,没有自主发明专利,还处于科技研发的荒漠区。虽然部分企业在后期发展计划中提到研制功能饮用水的设想,但尚未实施。目前,企业生产基本仍处于低端水制造的赛道上,定价区间没有形成,市场定位不明显,市场竞争力不强。
以上论断,基本概括了当地硒泉产业发展的现状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,石台县的老牌饮用水产品“仙寓山泉”。记者在采访时发现,相比其他瓶装水,仙寓山泉似乎灌装更满,拧瓶盖时稍不注意很容易溅洒出来。对此,其生产方安徽硒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庆德的解释是,“为了尽量在顶部少留空气”。但他也承认,目前的工艺还做不到精确控制。他告诉记者:“有一个工艺叫定量灌装,我们现有的设备不是很先进,达不到理想要求。后续扩建生产线时会引进新设备,到时候会有所改善。”
石台硒泉相关产品。 受访者供图
陈庆德原先做代理生意,后因债务问题接手水厂。为了跨界卖水,他曾花了近两年时间在车间带着工人一起学习。“以前我觉得生产只要把安全卫生做好就行,但实际上其中还涉及很多技术环节。”陈庆德给记者举例子,曾有经销商向他反映,“水拧开后会有味道”。起先他不知道原因,带着团队做了不少功课,才发现问题出在瓶盖上。“瓶盖的材质不达标,密封性也不够,我们后来找到广东的一个厂家,经过反复试验,才解决了问题。”陈庆德说。
饮用水的生意并不好做。水生产出来,还得卖得掉,方能形成闭环。在这方面,陈庆德颇有经验。他主要聚焦B端客户,已在全国开设152家专卖店,并建立160家代理商渠道,初步打造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。胡国贤更看重电商渠道,在京东、淘宝等多家平台搜索“石台硒泉”,销量最好的就是其生产的“玉水谣”。其中的“销冠”12.98升桶装水,淘宝显示销量超过1万。仅从电商平台数据看,其他石台硒泉产品的销量相对有限,大多数产品付款人数不足百人。除此之外,赵立新曾尝试过直播带货等方式,但效果有限,“目前销售主要走的是私域流量”。
有业内人士指出,石台县很多水厂无论在包装设计还是销售渠道方面都偏向传统,这可能会导致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引力有限。记者采访发现,当地的水厂经营者普遍对包装设计的热情有限,认为“瓶装水就该有瓶装水的样子”。例如,陈庆德对瓶坯、颜色等的要求很严格,直言“不是透明瓶装的水肯定不喝”。但放在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背景下,缺乏鲜明的标识特征,即便有优质水源地的背书,也很难脱颖而出。毕竟,大多数消费者难以凭借口感判断水质,而瓶装水作为一种几乎没有差异的产品,一贯是得流量者得天下,赚的几乎都是“注意力经济”。
石台硒泉相关产品。 受访者供图
销量未达预期,是石台县众多水厂当下面临的共同难题。石台县科技工业信息化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舒志勇提到,后期进场的几家水厂均属于跨界经营,经营者多为“半路出家”,因此对生产、营销、推广等不熟悉,导致在经营中产生同行竞争、公共品牌意识不强、市场营销不畅等问题,造成了大部分企业产业过剩,甚至有部分企业还因亏损严重产生了困扰。若此问题长期持续,可能会影响当地硒泉产业的发展信心。
重重挑战
记者在石台县采访,听到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“内卷”。
石台硒泉如今只能“委身”低端水赛道,在业内人士看来,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形成合力,当地水厂不断“内卷”,甚至恶意低价竞争,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。舒志勇给记者举了个例子,由于硒泉渠道销售商少,部分企业为了订单竞相压价。此前,有客户来石台考察,挨个询问价格,最后将500毫升水的单价一度压至0.7元左右。“无序竞争太严重,长期下去我们这个品牌价值一点都没有了。”舒志勇愤愤不平。
水厂却有自己的考虑。有经营者告诉记者:“我们想做爆款,相关产品本来就是计划走量的。对我们来说,我们的成本大概是0.3元,卖到0.7元,利润还是很高,完全可以做。”在该经营者看来,水厂有自己的定位和产品线,且市场竞争激烈,新品牌突围不易,与其死守中高端的价格底线,不如将重心放在如何拿下更多订单上。
石台县的硒泉企业的生产流水线。 受访者供图
对石台县来说,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改变企业“各自为政”现象,减少内耗,抱团发展,先想办法一起把蛋糕做大,再来考虑如何分蛋糕。为此,石台县正在探索建立“石台硒泉”区域公共品牌,通过制定地方标准,建立标准体系。同时,通过当地硒泉协会、各企业共同推动包装设计创新,规范品牌形象,鼓励企业采用“石台硒品”统一进行包装设计,同时加强包装规范化管理。
但这又引发了新的矛盾。一方面,当地更多将希望寄托于硒泉协会,通过加强行业自律来着力打造和维护石台硒泉公共品牌。但硒泉协会的构成相对单一,由于当地并未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,硒泉协会的成员几乎都来自各家水厂。其中,作为石台县唯一一家规上水企的负责人,陈庆德同时担任该协会会长。水厂之间本就互相竞争,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,并不能完全让其他人信服。
另一方面,相比于刚刚起步的“石台硒泉”区域公共品牌,诸如“仙寓山泉”“玉水谣”等企业品牌不仅经营多年,且已形成各自稳定的销售渠道,让企业转而将宣传重点放在公共品牌的宣传上,恐怕难以奏效。陈庆德坦言:“目前还需要再观望一下。”在他看来,企业自身已有基础的品牌知名度,若公共品牌能为企业赋能,打响知名度,企业自然举手加入;但若产业或标准使用混乱,企业也不敢冒这个风险。
记者注意到,目前石台县生产的各类饮用水产品上,大多只使用了企业各自的品牌,少有“石台硒泉”标识,即便印上了,也只占据很小的部分,不仔细观察很难注意到。舒志勇表示,目前公共品牌的标准和统一标识仍在设计中,等后续标准发布后,会统一对相关符合标准的企业进行授权使用。记者在相关网站查询发现,目前“石台硒泉”的商标申请还处于“待审核”状态。
不过,留给石台县的时间不多了。仅在长三角地区,近年来就有大批生态好的城市提出探索卖水新路径。多个新兴品牌相继涌现:绍兴新昌天姥山下的“天姥山泉”,宁波四明山麓的“甬城清泉”,六安大别山区的“天地精华”和“迎驾山泉”等。无一例外,这些品牌都定位中高端,并在设计、渠道、场景等多方面有所创新,尝试以优质水源讲述不同的文化故事,并走出差异化发展道路,进而在竞争激烈的饮用水市场谋得一席之地。只不过,当众多品牌蜂拥而入这条赛道,即便产品本身能支撑起价格定位,市场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同质化竞争。
从长远看,石台县想要做大做强硒泉产业,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、做规划的阶段,而是要实实在在将政策落在实处。采访期间,舒志勇曾提到“腾笼换鸟”,但谈及具体的筛选和退出机制却三缄其口。还有企业和投资者反馈,政府对于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,承诺的补贴和扶持资金尚未到账。产业生态方面,虽然引进了瓶坯、包装等配套产业,但与当地企业的实际关联度并不算高,企业生产所需的瓶盖、标签、纸箱等仍需从外地购进。同时,物流运输成本较高等多个问题,同样亟待解决。
石台县的硒泉企业的生产流水线。 受访者供图
有专家指出,石台县对硒泉产业的规划不够明确,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靠随机式引进项目、被动式接受产业形成的形态。当前,受限于取水位置,石台县的水厂分散于全县各处,并未形成可以集中容纳整体产业链的发展平台,也没有规划明确的产业功能区,从而为不同层次需求企业引进预留出发展空间。该专家建议,除了饮用水,石台县还应探索一瓶水的更多“喝法”,例如与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相结合,通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,大力发展果蔬饮料、无糖茶饮等产业。
守着好水,如何做活“水文章”、用好“每滴水”?石台县的故事值得好好思索。
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